“無心者公,無我者明”,出自清代學者金纓的《格言聯璧·處事類》。意思是,沒有成見的人,對人對事公正;沒有私心的人,做人做事清正廉明。面對是非,不抱個人成見,才能看清大局、掌握全面,作出客觀公正的評斷;面對利益,不抱私心雜念,才能氣定神閑、沉穩健行,做到廉潔奉公、秉公辦事。
無心者公,是“去私存公”的處世態度。自古以來,公私分明就是賢士大夫所推崇的人格修養和為官道德?!罢谌ニ?,私不去則公道亡?!睘檎母驹谟诠?,公正的前提在于“無心”,在于“去私”,先把自己心中的主觀成見排除,不讓私見偏見損害自己的心性,不以個人好惡去評判人和事,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客觀、全面、辯證地看待問題,不至于出現“以邪損正、以私害公”的情況。
無我者明,是“去貪存廉”的價值取舍。廉潔是立身之本、公正之基、從政之要。從“不持利以傷廉,可謂不失行”到“廉恥,士君子之大節”,從“為政者以正為本,以廉為先”到“吏治之道,惟清廉為重”,這些箴言名句,無不表達出古代圣賢對清廉之風的深刻感悟和不懈追求。功廢于貪,行成于廉。利益當前,一個人一旦有了私心雜念,就容易失去定力,做不到“心不動于微利之誘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,從而導致在私欲的驅使下將自己一步步推向深淵。
正如古人所講:“人只一念貪私,便銷剛為柔,塞知為昏,變恩為慘,染潔為污,壞了一生人品?!币虼?,必須內心“無我”,堅守道義而忘卻私利,只做實事而忘卻浮名,做到不動貪念、不起貪心、不行貪舉。
“無心者公,無我者明”,是一種境界情懷。為政者坦蕩做人、清白做事,存公心而“無心”、為大我而“無我”,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與認同,才能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戴?!八挠袝洝惫任牟恍臑槊?,被群眾尊稱為“谷公”?!盀槊駮洝编嵟嗝褚簧碚龤?、一塵不染,他愛好集郵,卻一生隱藏其所好,只為了“不給別人一點送禮的由頭,不讓自己有半點腐敗的念頭”……在公與私、對與錯、貪與廉這些原則性問題上,一批批優秀共產黨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,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范。
“公廉約己,明達政事?!碧故帯盁o心”,方能秉持公心、堅守初心;清白“無我”,方能升華自我、成就大我。黨員干部當謹記“守住拒腐防變防線,最緊要的是守住內心”的諄諄告誡,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和澄明心境,自覺分清公與私的界限,抵住名與利的誘惑,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,真正做到處事以公、守身以正、用權以廉、謀政以明,用實實在在的行動,創造出無愧時代、不負人民的實績。(蔡鎮元)